在男耕女织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服装是我们了解古代生活的窗口与感受祖先心灵温度的媒介。
我们可以通过中国传统服饰学到古代服装中出现的材料、款式、色彩、图案以及工具,并且挖掘其背后的故事,感受古人在服装上寄托的情感、梦想、思维和智慧,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技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在服装上的体现。
衣裳(shang)衣物的统称
衣裳(cháng)衣物的分称,上衣下裳,中国古代服装典型的形制。
“裳”通“”常。“常”在古代表示衣物,指的的是古人穿在下身的围裙(一块巾状物在腰间围拢形成围裙)“裳”的出现说明我们的祖先已经有了羞耻感,开始强调遮羞,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的一个重要节点。由于“裳”是用来遮羞的,中华民族也进入了文明社会,所以参加社会活动,其他东西都可以不穿,但“裳”是必须要穿的,所以“常”就有了固定不变,高频出现的含义。后来裙子出现了很多形态,再用毛巾的“巾”表示“裳”就有一点简单了,无法传递出后来裙装发展的丰富性。后来就用“裳”代替“常”。
方便生活是硬道理。上“衣”下“裳”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服装形制。这样穿便于劳动,干活可以把上衣脱掉,便于散热,干完活儿再穿回上衣,这样既体面又保暖。上下装分穿,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选择。上衣下裳发明之初,气候比较炎热(亚热带植被现在比那个时候回缩了六百公里)。技术原因:,布硬、粗。生产生活方式:农耕时方便。农耕民族在田野里干活,经过平整之后,草丛荆棘变少;泥土主要粘在腿上,便于清洗。
注:本系列文章属于学习笔记,不到之处请纠正。内容会持续更新,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