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发展源远流长,商周时期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饰,有衣、裳、鞋、帽以及各种饰物。春秋战国时期,纺织技术得到提高,各诸侯国之间经济的交流促成了这一时期服饰发展的多样化,其中尤以楚国的服饰最具特色。
楚国服饰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迅速,品种丰富、式样精美,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服装,且对秦汉时期的服装式样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服装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楚在周朝初期是地处遥远的“楚蛮”之地,远离中原地区,周围还散居着许多处于原始状态的蛮族部落。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均在服装款式上下了大力气,发展出了各式各样的“奇装异服”。
深衣
楚国服饰在各式各样的服装中特点最为鲜明,流传最为广泛的便是从南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服装式样,这就是“深衣”。深衣起源于楚国的先王有熊氏,在战国时相当流行,周王室及赵、中山、秦、齐等国的遗物中,均曾发现穿深衣的人物形象。楚墓出土木俑的深衣,细部结构表现得更为明确。短袖深衣是楚服的一项特征。
深衣是一件宽袖的交领长袍,右面的衣襟压在左面的衣襟下,衣襟的左下部横向接出一条三角形的曲裾,它是一条三角形的布,向右缠绕在人的身体上,尖端掩到背后或者掖入腰带下面。
楚国男子的曲裾深衣
在马王堆曲裾深衣文物出土之前,所有人都已经不知道曲裾是什么样子。所有的信息都来自于《礼记》中语焉不详的一句话:“续衽钩边”。直到马王堆的发现 , 人们终于知道了什么是曲裾。
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特点,叫“续衽钩边”。所谓续衽就是在衽(前中缝外侧的衣襟叫衽 )的外侧接续一个三角形布料,钩边则是把这个三角折到背后。
楚国女子的曲裾深衣
楚墓出土的穿深衣的楚国妇女陶俑中多数穿直裾袍,也有少数陶俑穿曲裾袍。袍身纹饰为雷纹和重菱纹。重菱纹又称“杯纹”,因它形似双耳漆杯或称为“长命纹”,取长寿吉利的含意。
深衣·楚俗——细腰
《礼记·玉藻》和《深衣篇》中对于深衣的尺寸有着严格的规定,但从出土的部分楚墓袍服来看,楚式衣袍的尺寸和周礼中所规定的相去甚远,腰围比例偏小。当然也可以这样理解,楚王及楚人好细腰,讲究纤瘦秀丽之美,服饰上自然可见一斑。《楚辞·大招》有云:“小妖秀颈,若鲜卑只。”楚以细腰为美,而以灵王为最。灵王对于细腰的爱好不仅包括女子,对于男子也同样适用。《墨子·兼爱中》曰:“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肱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黛黑之色。”